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荆州KTV招聘网 > 荆州热点资讯 > 荆州励志/美文 >  ( , , , × , , ,

( , , , × , , ,

2022-11-06 06:36:39 发布 浏览 439 次

(120,000,000,000×10,000,000,000,000)

从地球到西方极乐净土的距离来看,若靠自力,不管我们使用何种现代最先进的交通工具,想在今生今世?“登陆”西方极乐净土,都是不可能成功的,更何况是在交通落后的古代?!人临终的一那,真的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吗?西方极乐世界到底为何物?佛教界内部也一直为此争论不休。

自宋代起,诸宗逐渐归于净土,解释净土的观点由此层出不穷。唯心净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;同时,也有不少人坚信,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成就的报土。这两种观点成为了宋朝以来对西方极乐世界争论的焦点,一直争论了上千年,至今仍无结论。争论不休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,现世求往生西方净土的人,都没有到那儿?“旅游”的经历,所以无法证明它的存在。当然,不信净土的人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彻底否定它的存在。这就步入到?“信仰”的空间。

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?“信仰”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。熟悉的是,社会主流媒体大声疾呼:信仰缺失,国人迷失,社会问题层出不穷;陌生的是,信仰的内涵与功能,至今仍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《辞海》(第六版彩图本)对信仰的解释是,?“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,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。”在这一解释中,对宗教或主义的信服和尊重之前加了一个定语?“极度”,便有贬义的成分,含有?“盲信”甚至?“迷信”的否定色彩。早在公元前六世纪,佛陀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中感慨万分,认为让人产生信仰真的很难:?“舍利弗!当知我于五浊恶世,行此难事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,是为甚难。”

佛教真的是在?“玩”迷信吗?为了回答这一问题,罗侯博士在《佛陀的教诲》一书中同读者做了一个游戏:?“如果我告诉你,我手掌中藏着一颗宝石,信与不信之类的问题就会产生,因为你无法亲眼见到手中是否有宝石;如果我张开手掌,让你亲眼见到这颗宝石,信与不信之类的问题就无从产生。” [4]

同理,离我们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也无法看到,它的奇妙境界非常人可以想象,更不是常人所能了解,唯有?“信仰”才能使人们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,产生强大的动力,心甘情愿地为既定的目标而奋斗,最终获得成功。同理,事业的成功,也是由信仰起步。正如《方广大庄严经》说:?“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” [5] 法国大作家雨果也曾说:?“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。”一个人若没有信仰,便失去了人生目标,只能盲目地活着,如同漂浮于茫茫大海中的孤舟,找不到驶往人生彼岸的方向;反之,信仰犹如灯塔,为迷茫者指明生命之舟的航向。

(2)愿力量的源泉

如果说?“信仰”为我们的行动确定方向,那么,?“愿力”则是行动的直接推动力。《汉语大字典》:?“愿,欲也。”佛教的缘起法告诉我们,任何一种欲望的产生,至少需要根、境、识三个条件,三者相触后,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判断,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:喜欢、不喜欢或舍受。以吃饭为例,吃美食时,产生喜欢的直观感觉,五蕴中称为?“受蕴”;饭后,形成了美食的概念,这就是?“想蕴”;想起这道菜的美味时,内心生起强烈的冲动,想再吃一次,动手做这道菜的动机便产生了,这就是?“行蕴”,与?“愿力”相通。喜欢的事因而被称为?“愿望”或?“心愿”;打算做自己喜欢的事被称为?“发愿”;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被称为?“愿意”;由此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,被称为?“愿力”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